基层医院需要怎样的医疗器械
发布时间:2013-09-27 浏览量:
★ 基层医院医疗器械配置自主创新
在过往的全国两会上,医卫界的政协委员曾热议操控看病贵的两只手——药品和医疗器械。药品价格首当其冲,屡屡成为降低医疗费用的挡箭牌。而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不约而同地“盯”上了医疗器械。
对医疗器械的关注始于新一轮医改的出台。去年,卫生部对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五类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配置做出明确规定,如县医院要配备CT,乡镇卫生院要求配备X光机等。并强调,按“填平补齐”的原则开展,缺多少补多少。
当前,我国大、中型医院90%以上的高中档医疗器械产品完全依赖进口。面对基层医院这块“大蛋糕”,国内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是否迎来春天?又该提供给基层医院怎样的设备配置呢?
★ 基层用的不应是低技术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池慧几乎每年都会提交一份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相关提案,今年也不例外,她还特别强调说:“基层应用的不应是低技术产品,更需要智能化程度高、容错率高、易于操作而对应用环境要求较低的技术产品。”
卫生部的统计显示,在2000余所县医院中,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西部地区缺口甚至超过50%。池慧的提议是及时的,事实证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果不能自主创新,恐怕很难在这次“填平缺口”中获得利益。因为,医疗器械的跨国巨头们已经开始“下手”了。
据一财经媒体报道,在中国的医疗保健技术市场,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占据了大部分的高端市场。2009年,西门子中国内部代号为“Smart”的战略计划已经进入到第三个推广年,简单易用、维护方便、价格适当、可靠耐用和及时上市的产品已经开始在基层细分市场探索;飞利浦在国内建立合资企业,生产中低端X光机、核磁共振、超声仪,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专攻其擅长的超声等领域;通用电气索性直接定位在农村市场,其临床系统部曾承诺,推出全新的农村基础医疗产品,并实现每6个月推出一款新品的目标。
跨国巨头们来势凶猛,对基层医院的设备配置定位相当清晰,本土企业如何应对?池慧疾呼,国家有必要全面统筹制定医疗器械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一是要在“十二五”规划中部署研发适宜技术、关键技术产品;二是要注重安排工艺创新与升级改造,攻克一批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产品领域发展的关键性工艺技术问题;三是要引导民族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智能化程度高、成本较低的适用于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使用的设备,并站稳国内基层市场。
★ 自主创新要使“本土招”
全国人大代表李健关注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国产化问题已经很久了。国产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为何难以立足本土市场?李健做了深刻的剖析,其中提到人才方面的原因。高端数字化医疗设备涉及医学、物理学、生物学、制造学、材料学等诸多学科,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不同专业的联合攻关。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学医的不懂机械电子,学机械电子的不懂医,使得这个新兴产业缺乏有效的人才支撑。
有此同感的,还有全国政协委员王智彪,作为“海扶超声聚焦刀”的研发者,他深有体会。
1988年,还是妇产科医生的王智彪在超声对胎儿的安全性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定剂量的超声对胎儿有影响。“能否将这一负面效应运用于疾病治疗,比如肿瘤?”这一创新想法在经历了长达8年、数万次的实验之后,王智彪提出了聚焦超声“生物学焦域”的概念,解决了超声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系列难题。1997年,“海扶超声聚焦刀”用于临床。
目前,在重庆医科大学,医学超声工程研究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系和海扶公司是四块牌子一套人马,都由王智彪担当负责人。如今,研究所主要进行基础研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要负责成果转化;海扶公司负责设备生产和销售;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为超声治疗技术和设备发展不断培养后续人才。他说“我现在面临的基础研究肯定是10年前的10倍,临床应用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更需要加强基础研究。这就是产学研的好处,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医疗器械应该来自医科大学的原因。”
★ 同样的产品收费要一致
本土医疗器械难与外来产品抗衡的原因,李健还将此归咎于医疗设备使用收费标准不合理。他说,在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的收费问题上,大部分医疗机构执行的是同质不同价的双重标准,由于进口设备收费标准远远高于国产同类设备的收费标准,导致部分医院宁愿花大价钱进口国外设备而不愿买国产设备。